【材料】《资治通鉴》周显王十年 前358年

令行期年,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。于是太子犯法。卫鞅曰:“法之不行,自上犯之。太子,君嗣也,不可施刑。刑其傅公子虔,黥其师公孙贾。”明日,秦人皆趋令。

【译文】​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年,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。正当这时,太子触犯了新法。卫鞅说:“新法不能顺利推行,是因为上层的人带头犯法。”将依新法处罚太子。太子,是国君的继承人,又不能施以刑罚,便以劓刑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赢虔,以黥刑处罚了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公孙贾。第二天,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。

【解析】商鞅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,推崇商鞅的一般是做实事的人,比如说:桑弘羊、诸葛亮、王安石、李德胜等等,行事风格或多或少都有法家的影子。贬低商鞅的一般是诸如司马迁,司马光,贾谊、赵蕤这些人,大多以著书立说而扬名于世。

商鞅对我研究权谋有很深的影响,因此我打算多写篇关于商鞅的文章。有朋友反映昨天我写的“带团队的四大法宝”不够深刻。在这里我解释一下:

第一是我平时比较忙,每天都忙到好晚才有空,文章大多是晚上回家之后洗完澡,躺床上看资治通鉴时临时起意写的,时间紧任务重,因此有时候写的不尽人意,今天周末,我可以多写点。

第二是权谋这东西,并不是特别光明正大的东西,如果写的太露骨,我担心会影响点赞和转发量,毕竟做公众号,点赞和转发是很重要的。因此有些不适合讲的太明白的东西,我会刻意的模糊处理,讲的浅显笼统一些,避免大家点赞和转发的时候,引发朋友的不适,很多东西讲的太明白,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,比如说权谋如何应用这块,是最关键的,但太过阴暗,现在连权谋类的电视剧都禁播,因此我不想哪天会被和谐,我只能尽量的把权谋写的更符合主流价值观一些,至少不能相悖,且行且珍惜吧,需要自己多举一反三,活学活用,看不看得懂真的要随缘了,权谋应用这一块以后如果环境好会讲,最近这段时间,我只打算讲思考方式。

好了,言归正传,我们说回商鞅,史学家对商鞅的评价是不高的,这直接影响到了群众对商鞅的评价,我们来看看司马迁是怎么评价商鞅的:

商君,其天资刻薄人也。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,挟持浮说,非其质矣。且所因由嬖臣,及得用,刑公子虔,欺魏将昂,不师赵良之言,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。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,与其人行事相类。卒受恶名於秦,有以也夫!​

司马迁的意思简单点说就是:商鞅刻薄寡恩,靠攀关系上位,最后作法自毙是活该。

这直接影响了后世对商鞅的印像,毕竟司马迁写了号称史家绝唱的《史记》,是乞立不倒千百年的意见领袖。

这就是司马迁的幼稚之处,他不懂政治,不懂人心,更不懂权谋。他被汉武帝处以宫刑,并不冤,因为他不懂汉武帝,也不懂商鞅。

商鞅做过很多得罪人的事,最严重的就是开篇材料里的那一件,太子犯法,把秦王哥哥的鼻子都给削了,我想想都觉得痛,不由自主的摸摸自己的鼻子,看还在不在。

寻常人看到这段材料的想法就是:商鞅有必要这么上纲上线吗?罚点俸禄,降降职位意思意思得了,实在不行廷杖打一顿也是可以的,至少身上不掉东西。还主动减低处罚,人家虽然被处罚了,说不定不光不恨你,还会感激你放他们一马。何必这么一根筋,把太子,武将领袖公子虔,文官领袖公孙贾一次性都给得罪了,一个贵族鼻子没了,以后怎么见人,一个文官脸上刺了字以后该怎么混官场,商鞅这不光是要杀人,他还要诛心啊,被施刑的人该多恨商鞅,实在是太傻了。

其实,用权谋的眼光看,咱们就会发现商鞅的用心良苦。首先,商鞅的智商是正常的,这一点在魏国的时候就有体现,当时他的老师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他,魏王不重视,于是公叔痤说:如果您不用他,就杀了他,不要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。

公叔痤说这话,并非真心想杀商鞅,只是以退为进,拐着弯在强调卫鞅真的很有才,不能不用。结果魏惠王仍然是不听,反而觉得自己的叔叔病糊涂了,说话前言不接后语,一会让用一会让杀这不神经病吗?

公叔痤见魏王不用商鞅,于是赶紧把卫鞅叫来,说让他赶紧离开魏国,魏王要杀他了。结果卫鞅直接回了一句:我不走,魏王既然不会用我,自然就不会杀我。

这一句话的内在逻辑是:如果魏王觉得我没本事,他懒得杀我,我又没得罪他;如果魏王觉得我有本事,就不会杀我,只会留用我,除非魏王是个变态,然而大家都知道的,魏王虽然有点迷糊,但不是变态。

这话逻辑严密,不是笨人能说出来的,况且看看《商君书》,写的也是有条不紊让人叹服。所以说,商鞅不傻,他在削公子虔鼻子的时候,是慎重考虑过后果的,既然他知道后果,为什么还要这么干?活腻了吗?

并不是,他这么干恰恰是为了稳定秦国,稳定新法,稳定自己的地位。为什么?

首先,秦国刚开始变法才一年,变法就是改变利益分配模式,必然要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,也就是秦国贵族和官僚的根本利益,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,这些人已经在蠢蠢欲动了,而此时的秦国没有后来一打五的霸气,还很弱小,经不起搞内讧,一旦起了内讧,周边强国顺势进攻,我大秦要亡。

所以要暂时稳住这些贵族,为变法争取时间,稳住贵族唯一的办法就是取消变法,咱们不变了成么?不成,商鞅入秦就是来变法的,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。这就普通蒋介石说的:不反腐亡国,反腐亡党。既然变法还是得继续,那怎么安抚这些利益被侵犯的权贵呢?

商鞅的办法就是把秦国的实权人物都得罪个遍,削了秦王哥哥的鼻子,彻底得罪了宗室权贵,往公孙贾脸上刺字,彻底得罪了文官集团,处罚太子的太子师和太子傅,这下可好,把太子也给得罪了。

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在那些被伤害利益的贵族眼里,只要秦王嬴渠梁一死,商鞅马上就会被清算,就好像楚悼王和吴起一样,甚至比吴起还要惨,因为你商鞅连太子都得罪了,太子可是未来的继承人,看你还能蹦哒几天。​

同样的案例还有武则天,武则天之所以早早的把李旦立为太子,就是给心怀李唐的势力吃一颗定心丸,暗示他们别急着以命相搏,等着就好,别跳出来拿命触朕的霉头,天下迟早还会姓李。

秦国这些贵族有了这样一种希望在,不至于绝望,在没有十分把握能造反成功的时候,就不会造反,毕竟造反有风险,只有彻底绝望的人才会和人拼命,这就是:事别做绝,给别人点希望,不然他会找你拼命!​

大家虽然得到的好处没有以前多了,但猥琐活下去还是不成问题的,都拖家带口的,不到最后关头,没有承担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风险的必要,所以忍忍吧,等嬴渠梁死了,咱们再反攻倒算,到时候还是咱们的天下,咱们该怎样还是怎样。一旦贵族有了这种心态,秦国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国家,也就暂时稳住了,这是商鞅用自己未来的命给秦国续命,以命换命。

第二,稳定新法。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,就是杀猴给鸡看,杀鸡儆猴已经够立威了,杀猴儆鸡的威慑力自然不言而喻,新法的威严自然也就立起来了,上来就把秦国的三公和太子法办了,以后办谁都会让人心服口服,因为法贵一,一视同仁的一。

第三,稳定自己的权力地位。但有高位,岂无实地。自己的权力是变法的发动机,没有权力该怎么施展才学实现抱负?没有权利一切都是空谈。商鞅的权力哪里来的?秦王嬴渠梁授权的,所以商鞅只是权力的代理人,他并不永久拥有权力,有些人靠近权力久了,总觉得自己拥有了权力,从而胡作非为,自取灭亡。

而商鞅知道自己的权力来源于秦王,所以为了让权力的源泉放心授权给予更大的权力,主动通过得罪宗室,得罪太子,得罪文官,得罪百姓把能得罪的群体全得罪个遍,这样秦王才能放心。

为什么?因为这样的人是个孤臣,皇权最怕谋反,而孤臣是没有力量谋反的。萧何为什么以贪污自黑,为的是降低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,好让刘邦放心。海瑞为什么不管怎么蹦哒嘉靖都不杀他,因为海瑞把人都给得罪了,他没有党羽,是个孤臣,再蹦哒也就是三尺高。

秋风宝剑孤臣泪,落日旌旗大将坛。想要得到重用,如果走投无路,可以考虑去做个孤臣。

如果商鞅利用秦王给的权力到处收买人心,搞儒家的那一套,和光同尘,利益均沾,你好我好大家好,别说变法,想都不用想,秦王嬴渠梁第一个不答应,为什么?

因为利用皇帝的授权去收买人心,这是想干什么?这是想架空皇权,有谋反意图,多少皇帝连武将文臣和宦官之间的正常交往都要禁止,更别说施恩了,这是大忌。

以嬴渠梁之明,商鞅断然不敢这么做,只有断绝自己一切结党营私的可能,才能让秦王放心授权,有了更高的授权和信任,商鞅才能用早已注定要死于非命的生命,完成奠定中国2000年政治制度的创举。这就是商鞅获得权力的代价,就是所谓的“公如青山,我如松柏,生死相扶,永不背弃。”这个千古佳话的前提条件,秦王信任他,不是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变法人才,更因为他是一个和秦王绑在一起的孤臣,他没有了皇帝的支持,什么都不是,跟皇帝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后朝的强权宦官,魏忠贤之所以能一手遮天,不是魏忠贤有多厉害,而是因为他是皇权的化身,皇帝想做一些得罪人的事,就会用化身去做,做完了再把化身杀了平息怨恨,就好比后来秦惠文王杀商鞅平息来自贵族的愤怒。

所以不管是从稳定国家的层面,稳定新法的层面,还是维护自己权力地位的层面,商鞅这么做都是最优解,只有这么做才能变法成功。而世人不解,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权谋思维,不明白掌权者心里在想什么,看不懂这个世界,一生都在走弯路。

首发微信公众号:读史悟道

解读资治通鉴,学点通鉴智慧,助您在官场,商场,职场,情场少走十年弯路,取得更大成就!

微信扫一扫关注作者

1 对 “《资治通鉴》周纪BC358:商鞅为何刻薄寡恩?”的想法;

  1. 有一类人,他们太耀眼,太纯粹,没有精致的利己主义,没有明哲保身的生存哲学,日思夜想实现胸中块垒,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