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资治通鉴》汉纪BC205:智者不以势凌人
【材料】《资治通鉴》汉纪 太祖高皇帝四年 公元前205年
韩信使人言汉王曰:“齐伪诈多变,反覆之国也;南边楚。请为假王以镇之。”
汉王发书,大怒,骂曰:“吾困于此,旦暮望若来佐我,乃欲自立为王!”
张良、陈平蹑汉王足,因附耳语曰:“汉方不利,宁能禁信之自王乎!不如因而立之,善遇,使自为守。不然,变生。”
汉王亦悟,因复骂曰:“大丈夫定诸侯,即为真王耳,何以假为!”
春,二月,遣张良操印立韩信为齐王,征其兵击楚。
【译文】韩信派人向汉王说:“齐国狡诈多变,是反复无常的国家;南部和楚国接壤。为了更好的镇守齐地,请封我为代理齐王。”
汉王打开书信,大发脾气,骂道:“我被困在这里,日夜盼着你来帮我,你却想着自立为王!”
张良、陈平踩汉王的脚,在耳边悄悄跟刘邦说:“咱们现在战局不利,怎么能禁止韩信擅自称王呢!不如顺水推舟,厚遇韩信,让他自己守好齐地。不然,将要生变。”
汉王也醒悟了,于是又骂道:“大丈夫平定诸侯,要当就当真齐王,当什么代理齐王!”
春,二月,派张良带印立韩信为齐王,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国。
【解析】昨天太忙,没有写修武夺军的细节,只给出一个提纲,引起了大家的热议,在评论区,读者们补充的很好,总的来看,大致和我的想法相近,如此心有灵犀,实在难得,这就是互联网的好处,在现实生活中,上哪找到这么多所见略同的朋友?
同时我也奉劝那些杠精,劝你们趁早取关,我的文章不适合你们。我很早就说过,我读历史是以逻辑来驱动,读史的目的不在于研究历史真相,而在于读史明智,从权谋的角度给历史一个合理的解释,从而加强权谋思维,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,少走弯路。
如果你们想研究历史的真相,请自己开一个公众号慢慢写,或者成为一个考古学家,自己去慢慢考证,而不是只知道在后台问东问西,只会提出问题,连自己都解释不了的的问题,却要求我来说清楚。
真的很逗,第一我没有这个时间解释,第二我没有这个必要,第三我没有这个义务,第四我没有这个能力。
我写的文章根本就不是给你们看的,劝你们趁早取关。因为我认为很多历史事件没有真相,很多真相是无法证明的。
对于我来说,花费巨大精力去和一个杠精讨论真相,实在是吃饱了撑的。很多时候这些人,只是想通过否定我来找存在感而已,可见在生活中是多么没有存在感。
再重申一遍,我读史是为了解读通鉴智慧,助读者在官场、商场、职场、情场少走弯路,取得更大成就。而不是去研究真相,对于普通人来说,真相基本上毫无意义。
好了,回归正题。
前面我们讲了王翦请田,有提到过韩信请王,同样是找领导要东西,怎么王翦就是表忠心飞黄腾达,韩信就是死路一条。
在王翦请田这篇文章的评论区,读者们说了不少原因,讲的大部分都有道理,还有一个关键点很重要,没有人说到。王翦请田是在将要出兵攻楚前,而韩信请王是在已经灭了齐国后。
王翦向秦王提出要求,给了秦王拒绝的选项,秦王如果不乐意,完全可以换将,大家都是自由的。
如果灭楚之后,大军孤悬楚地,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,王翦再向秦王请田邀侯,王翦的下场也不会好,对于秦王来说,我可以给你,但你不能抢。
因为王者不接受胁迫,哪怕付出更大的代价,也不能被胁迫,除非实在是没得选择了。如果当领导的轻易暴露了可以被胁迫的特征,以后队伍就很难带了。
韩信借着灭齐之势,在刘邦管不到自己的情况下,请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,这就是在以势压人了,韩信的做法让刘邦失去了选择,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,从事实来看就是在逼刘邦,刘邦不敢不同意。
举个例子,比如说,公司需要打卡上班,假如有个人,在公司工作性质特殊,短时间内无可取代。有一天他上班迟到了,按照规章制度是要扣钱的,这个时候,这人仗着自己的职位优势,对领导说:“要是扣了我钱,我立马就辞职!”
如果你是领导,你有何感想?
如果扣了钱,下属要辞职,而这个时候,单位又需要这个人,短期又找不到替代者;如果不扣,以后怎么管理公司,怎么跟以前因为迟到被扣钱的员工交代?怎么服人?大家都不服,队伍就不好带了。
这么做的员工,无疑就是情商太低,以势凌人,把老板或者领导陷于两难的尴尬境地,是缺乏谋略的表现。
作为领导,为了暂时笼络住你,为公司创造价值,暗弱型领导可能真的不扣你钱;权谋型的会扣你钱、但会私下从另一方面补偿;强硬型的会无视你,该怎样就怎样,公司少了谁都能转,快点慢点的问题,也给兄弟们一点机会。
但是,不管是哪种领导,无论他们采取哪种应对策略,他们都记住你了,因为这样的员工,把领导逼到了角落,让领导没了选择,在领导心里埋下了怨恨的种子,在生根发芽慢慢长大。
如果有一天,他不再是独一无二的价值提供者,或者不再能提供足够的价值,那么,这人会被秋后算账,有多惨就要看恨意有多足。这就是任性的反噬。
因为他用了错误的方式和领导相处,让人没得选择,就是在以势凌人,是逼迫,而逼迫是对付敌人的手段。
朋友或盟友之间,无论哪种友谊之间,谈事时应该是商量着来,韩信拿对付敌人的手段来对付刘邦,主动的把自己和刘邦的关系对立起来,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,刘邦心里怎么想?能不记住他吗?
最后:如果真的要以势凌人,就必须想远一些,对将来可能发生的反噬,心里要有底,以便从容应对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首发微信公众号:读史悟道
解读资治通鉴,学点通鉴智慧,助您在官场,商场,职场,情场少走十年弯路,取得更大成就!